时间:2023-08-27 20:34:14 点击次数:7
中国传统哲学源于伏羲,成于黄帝,兴于老子,传于道教和禅宗,贯穿于星易、术数、道家、法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等诸子百家之中,是万学之祖、万法之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中国学脉源流中得到充分体现。
因此,要研究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综括诸子百家,必须研究把握中国传统哲学。而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首要的就是要研读《道德经》,结合研读《楞严经》《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孙子兵法》《韩非子》《中庸》《大学》《易经》等古代经典著作,择其法要,内化于心,外成于学,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那么,我“损”到了什么程度呢?截至目前,我将数十万字的文字“损”至四句话,16个字。缘起性空、寂心即佛,道法自然、上德不德。
一是缘起性空。如同说万法唯空、四大皆空。缘,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外在反映,相当于“宇”、空间、架构、静止(相对)的存在;起,万事万物的生死存亡、演变进程及客观现象,相当于“宙”、时间、人类、六畜、绝对的运动。缘起性空的意思就是,一切内在的“缘”、外在的“形”其本质都是“空”的,都不是永恒的存在,都会经历成住坏空这样的演变过程。用《周易》的说法就是一切都是变动不居的。
关于“空”,《心经》讲得浅显易懂。说“照见五蕴皆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离空无色、离色无空。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讲到了这一点,即:“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还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金刚经》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讲的也是缘起性空。
说了 半天,把握“缘起性空”有什么用呢?其实就是要“去执念”,不要为原本不存在的现象所拖累,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破除魔障、直指根本。
二是寂心即佛。佛不是神,也不是什么万能的主,而是觉悟了的人,也即发现了宇宙真理的人。像老子、释迦牟尼、慧能等,都是这样的人。寂心即佛,也就是,只要能够把各种私心杂念统统搞死,不再浮现,就可以达到佛的境界。也就是“三法印”的最后一句,寂灭无生。
关于“寂心即佛”,更早的说法叫“即心即佛”,而后又演化成心即是佛、佛心无二。我所以改为“寂心即佛”,是因为在长期的钻研中,总感觉“即心即佛”有哪里不对,说不通,尤其是与“缘起性空”的“空”很难联系到一起。首先得搞不清楚“心”是什么?是现象还是本性?有形还是无形?如何去“即”?“即”是不是执念?而我搞来搞去,总是搞不清,而且越搞越乱乎。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脑海中浮现出了“寂心即佛”四个字,让我恍然大悟。尽管读音相同,但“即”字改为“寂”,理通义顺,一片空明。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错呢?错不在慧能,而在“记录者”。慧能不识字,所有经文都是口授,连其著名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都是请人代写的。所谓《坛经》,就是在论坛上讲出来的经。我想,他讲的原本就是“寂心即佛”,被他的弟子记录为“即心即佛”,从此留下了致命的错误。六祖以后,再无衣钵,我认为与“即心即佛”这一谬误有绝大关系。
这一点,可以从《金刚经》中找到依据。大家都了解,慧能是因为听了《金刚经》而顿悟的。而让他顿悟的最关键的一句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与“寂心”是一致的,而与“即心”,则是相反的。既然如此,因《金刚经》而顿悟的慧能怎么可能说出“即心即佛”这一违背《金刚经》本意的讲义呢?
“四圣谛”云: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人生即苦、寂灭涅磐。然也!
三是道法自然。这绝不像有些人讲的那样,大道效法大自然,而是“大道唯效法自己”的意思。“然“,在这里完全是语气词。把前边几句连起来说就是:人类要效法大地、大地要效法苍天,苍天要效法大道,大道则只效法自己呀!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老子看来,“道”是世界的本源,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宇宙的最高法则,是绝对的、唯一的。道有无与有,即空与色、阴与阳两种属性,两种属性既对立、又同一,在相互作用、相互变化中化生出天地万物、整个世界。
因此,“道”没有什么可以效法的,它本来就是这样的:至高、唯一、生育一切并以自己的法则自然而然统御一切。
这是什么?这就是“一元论”,也是“唯物论”、“超神论”。子不语乱力神。我们也必须把“道”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媚神、不怕鬼,严格按道的法则规律办事。如此才可以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四是上德不德。这与“寂心即佛”是一个意思。德,是道的表现形式,在无与有中相当于“有”、在空与色中相当于“色”。人 ,也是“德”的一种形态。作为“德“的一种形态,人与生俱来都是满载着“道”的基因的。用佛家的说法是:人人佛性具足。
面对一个如此伟大的生命现象,我们怎么办呢?还要去努力追求“德”(得)吗?不用了嘛!它就全须全尾的在那里啊!如若不信,且放下(寂灭)那些执着于外求的私心杂念看看!
所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诸君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