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45:48 点击次数:11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一、制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二级)
统计常模
社会规范
生活适应
临床诊断
主观经验
二、心理健康标准的科学界定(一级)
1.智力正常是基础
2.关系协调是关键
3.情绪状态是表现
4.人格完善是结果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智力水平正常
2.自我意识正确
3.人际关系和谐
4.生活平衡积极
5.社会适应良好
6.情绪乐观向上
7.人格统一完整
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与目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及其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1.涵义: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2.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关系
(1)相同点
A,都是从心理上帮助人、教育人的过程
B,常采用相一致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工作范围常是相似的
C,在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方面是相似的:
D,都注重建立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2)不同点
A,工作对象和工作者不同;
B,功能不同
C,内容不同
D,工作方式和方法不同
E,时间不同
F,工作任务不同
G,运作模式不同
二,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促进功能(一级)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3.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
1.基础与中介作用
2.操作与动力作用
3.激励与增效作用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1)不同点
A,理论基础不同
B,学生观不同
C,目标侧重不同
D,工作内容不同
E,工作原则不同
F,方法手段不同
(2)相同点
1.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2.工作对象都是正在成长发展的学生
3.根本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3)联系
1.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拓展了德育的方法,增加了德育的途径,巩固了德育的基础,强化了德育的地位和功能,使德育在与其他教育更为和谐统一。
2.德育决定者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3.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各司其职,相互借鉴与提高,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应。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智育的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智育的科学化和效率的提高
2.智育对学生心理健康也有不同程度的作用
六、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的关系
1.体育为学生 健康奠定了必要的生理和体能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身体健康获得了必要的条件。
2.体育本身就已经包含某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分。
3.体育不能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因为人的心理健康的维护本质上要靠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七、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的关系
1.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定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2.心理健康教育是美育的基础,美育应该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美育,就会带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
八、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目标、基本目标和终极目标
1.基础目标: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
2.基本目标: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3.终极目标;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九、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十、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1.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2.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3.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间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十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1.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
3.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十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全体性原则
3.差异性原则
4.主体性原则
5.整体性原则
6.发展性原则
7.活动性原则
8.保密性原则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运动兴趣的因素
1.心理卫生运动的推动
2.心理测量运动的影响
3.职业辅导运动的贡献
二、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工作者资格认定的职业化、高学历化取向。
2.教育内容的综合化、途径的多样化与整合化取向。
3.教育工作者培养的专业化、实践化与研究化取向。
4.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取向。
三、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源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也是源于心理卫生运动和职业辅导运动。
四、中国内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
1.中国内地心理健康教育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2.最先在大学校园出现,然后逐步推广到中小学。
3.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尤其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社会大众对心理教育的高度关注,它经历了一个由引入、探索、起步到发展的过程。
五、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有哪些问题?
1.思想观念上重视不够;
2.不同地区间差异较大
3.专业化队伍尚待建立
4.理论指导力尚显不足
5.实际操作规范性不高。
六、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展望
1.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
2.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化
3.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技化
4.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
5.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化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一、简述自我认识的教育与辅导的途径
1.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
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3.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4.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5.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6.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二、自我接纳教育与辅导的措施
1.自尊心的培养
(1)教会学生学会自尊自重
(2)教师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
2.自信心的培养
(1)给予学生积极评价
(2)因材施教发掘潜能
(3)自我竞赛获得自信
(4)创造机会发挥特长
(5)集体评说相互尊重
三、自我完善教育与辅导的措施
1.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
2.自我设定与自我激励
3.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
4.自我体验与自我强化
四、青少年人际关系心理辅导的内容与途径
1.师生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2.同伴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3.亲子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4.异性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五、师生关系教育与辅导的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
2.注重师生互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3.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师生的自由交往。
4.采取民主的教育态度,促进自身的教育行为。
5.了解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六、同伴关系教育与辅导的措施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动。
2.了解学生同伴关系的现状,公正及时地处理同伴之间的冲突。
3.建立班级活动的规则,重视和利用非正式团体。
4.创设积极向上的班风,促进良好的同伴关系。
5.提高人际认识水平,调整交往认知结构。
6.学习社会交往技能,主动参与交往活动。
七、亲子关系教育与辅导的措施。
1.父母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
2.子女学会理解和尊重父母
八、异性关系教育与辅导的措施
1.青少年学生性意识的发展
2.青少年学生的异性交往教育
3.引导学生区分友谊和爱情
九、学习动机教育与辅导的措施
1.阐述知识的意义与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培养学习兴趣
3.激发成就动机
4.进行归因训练,促进学生努力学习。
十、学习策略教育与辅导的措施
1.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组织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支持策略等四个方面。
2.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3.资源管理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一定的学习资源作为支持。学习的时间、付出的努力、他人的帮助等,都属于学习资源。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
十一、考试焦虑教育与辅导的措施
1.端正应试动机,减轻心理负担;
2.做好充分准备,形成良好的应试状态
3.冷静处理“怯场”
十二、职业教育与辅导的措施
1.明确职业能力倾向
2.了解职业兴趣类型
3.探索职业价值取向。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本质是“人本化”,即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提供不同的学习经验,协助学生发展其价值观、责任感、知识和能力,以此陶冶其健全人格。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活动性原则
4.全体性原则
5.体验性原则
6.相容性原则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
1.有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有利于优化课程的结构
3.有利于完善课程的功能
4.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类型
1.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又可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和心理健康环境课程三种类型。
2.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中的融合、活动课程中的融合和环境课程中的融合。
五、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和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
1.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的性质;知识性、基础性、问题逻辑性
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性质;活动性、系统性、主体性、互动性。
3.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的性质;全局性、导向性、陶冶性、规范性。
4.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整合性、潜隐性、依附性、融合性。
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法
1.认知法
2.操作法
3.集体讨论法
4.角色扮演法
5.行为改变法
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程序
1.课程的引入
2.课程的开展
3.分组讨论
4.课程的升华
5.课程的延伸
八、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评价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
1.课程起始评价
2.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3.课程实施结果评价
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案设计
1.确立主题名称
2.确定主题的教学目标
3.确定课时和教学场地
4.选择教学活动方式
5.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6.拟定教学活动活动程序
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
1.课前准备;了解学生、建立关系、确立教学专题
2.课程导入;热身法、发问法、案例或故事导入法、自我测试法、开门见山法、引导回忆法
3.课程开展;引导、反馈、面质、明朗、连接
4.课程结束;回顾与反省、计划与展望、祝福与道别。
六、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辅导
一、心理咨询的种类与形式
1.根据对象可以划分为直接咨询与间接咨询
2.根据来访者的人数可以划分为个别咨询与小组或团体咨询
3.根据所提供的场地和媒介可以分为门诊咨询、信函咨询、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
二、心理咨询的过程与环节
1.信息收集阶段
2.分析诊断阶段
3.目标确立阶段
4.方案探讨阶段
5.行动实施阶段
6.结束阶段
三、良好咨访关系的涵义和要求
1.涵义;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信任、携手共进的关系。
2.要求;
(1)要求咨询员自始至终具有较强的、内化在观念和态度中的专业能力。
(2)这些人格化的专业能力包括同感、尊重、真诚、积极关注等的特质。
四、评估的一般过程
1.预约并进行初次会谈。
2.对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3.在咨询过程中和咨询结束时进行评估。
五、简述会谈评估的提问技术
1.提问方式主要有两种;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
2.在咨访双方信任关系确立之前,宜多用开放式提问方式,以让来访者感到安全和舒适。
六、测验评估的意义及主要事项
1.使用心理测验的意义
(1)心理测验可以帮助咨询员界定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
(2)心理测验有助于咨询员提出具体的、符合来访者情况的咨询目标和咨询计划。
(3)心理测验有助于咨询员判断是否需要把来访者转介到其他机构。
(4)心理测验有助于咨询员及时了解和调控咨询过程,并检验咨询的有效性。
2.使用测验的注意事项
(1)防止心理测验滥用
(2)合理解释测验结果
(3)做好测量工具和测验材料的保密工作。
七、情感干预技术
1.情感表达技术:咨询员通过积极关注、倾听和回应,促使来访者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宣泄和表达被否定、被压抑的情绪及情感的方法。
2.情感辨析技术:指咨询员启发或激发起当事人的自我觉察后,使当事人辨析自己的情感状态,深入探索和澄清情感来源、挣扎及矛盾的方法。
3.情感整合技术;指咨询员帮助来访者整合内心情感、处理自我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方法。
八、行为干预的技术
1.提高行为发生率的技术;强化、行为契约、代币系统
2.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消退、隔离、反应代价、矫枉过正;
3.培养良好行为的技术;塑造、渐隐、连锁。
九、简述认知干预技术
1.含义;认知干预技术是指咨询员对来访者的不合理的思维、不正确的假设以及认知歪曲所采取的一系列治疗和改变的方法。
2.认知改变技术;去灾难法、再归因法、排除自我中心法、理解特殊意义法、质疑绝对化法。
3.自我管理技术:家庭作业、活动规划表、渐进性作业。
十、团体咨询与活动的功能
1.教育的功能
2.发展的功能
3.预防的功能
4.治疗的功能
十一、团体咨询的作用机制
1.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归属感
2.集体环境给人以希望
3.集体给人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机会。
4.了解组员间的共性,增加信心。
5.组员间可相互交流和学习。
6.通过帮助他人以帮助自己。
十二、团体咨询的运行过程。
1.准备阶段;指团体建立之初的起始阶段,通常是整个小组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小组发展中比较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时期。
2.实施阶段;小组成员积极投身与小组活动中,试图找到自己在他人眼中和团体中的位置。
3.结束阶段;总结团体成效和处理离别情绪。
十三、团体咨询组织者的作用
1.注意调动全体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2.适度参与引导
3.提供恰当的解释
4.创造接纳融洽的气氛
十四、团体咨询的一般方法
1.团体讨论;在团体中使用谈话交流的方式
2.角色扮演法;指在团体中通过组员的角色扮演,模拟再现某一特定的生活情景,促使需要帮助的组员找回真实的自我的方法。
3.行为训练;指在团体中通过组长或组员的示范,要求其他组员学习和模仿,并进行行为演练的方法。
4.心理剧;是指以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在特定心理冲突情景下自发表演,以消除主角内心的矛盾冲突和混乱,使主角及其他参加者从中找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增强环境适应能力和克服危机能力的一种团体治疗方法。
十五、团体咨询中的常见问题
1.沉默行为
2.支配行为
3.审讯行为
4.依赖行为
5.顺从行为
七、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激发学习动机
2.培养学习兴趣
3.树立学习自信
4.实施潜能开发
5.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6.锻炼人际交往的能力
7.塑造乐观开朗的性格
二、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灵活性原则
2.愉悦性原则
3.激励性原则
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提高学科教学的效果
4.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简述如何提升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
1.树立现代课程与教学观念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3.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4.运用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五、简述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职业因素
2.社会因素
3.学校因素
4.个人因素
六、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策略
1.评估策略
2.期待策略
3.情感策略
4.威信策略
5.信息策略
6.交往策略
7.维持策略
七、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1.优化社会环境,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增强教师的职业满意度。
2.完善学校管理,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开展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
3.注重心理的自我调节和维护,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八、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实施
一、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1.家庭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2.家庭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
二、影响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
2.亲子关系
3.教养方式
三、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
1.从父母自我改变做起
2.身教重于言教
3.提供温馨的家庭氛围
4.让孩子自己成长
5.快乐比成功更重要。
四,亲子沟通的基本态度
1.尊重与信任
2.民主与平等
3.理解与关心
五、孩子不良行为的目的
1.获得注意
2.争取权利
3.报复成人
4.自暴自弃
5.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往往还有3个原因;寻求刺激、表现优越感、寻求同伴接纳。
六、鼓励与批评的作用
1.鼓励是鼓舞的力量,促使孩子勇敢地向前走。
2.批评是鞭策的力量,要求孩子正确地向前走。
七、鼓励与称赞的区别
1.称赞的话语专注在的评价和优秀,教孩子和别人比较,只为个人所获而努力
2.鼓励则重视内在的评价和贡献,鼓励型的父母能使他们的孩子接纳自己不够好的地方,对自己有信心并让他人知道他是有用的人。
八、鼓励孩子的原则
1.真诚接纳孩子
2.着眼积极的一面
3.重视努力和进步
4.肯定个别能力
5.从自我鼓励做起
九、批评孩子的方法
1.批评孩子要注意方法
2.批评孩子要注意尺度
3.批评孩子要注意场合
4.批评孩子要陈述理由
5.批评孩子要避免重复
九、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
一、社会环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
1.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2.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延续,保持和强化这种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3.社会教育系统承担着优化社会心理环境,为个体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的任务。
二、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1.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2.社会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
3.社会发展变化影响心理健康。
4.社会整体氛围影响心理健康。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必要性
1.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与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之中,这些环境对于塑造我们的人格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社会环境包括很多方面,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物理环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
3.通过积极地社会舆论宣传,培育和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四、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优化的方法与途径
1.保障前提,优化组织环境;政策支持,提供制度保障;社区宣传,各机构共同协作;
2.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传统媒体、网络舆论
五、传统心理卫生的三级预防
1.初级预防;向人们提供心理卫生的知识,以防止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2.二级预防;尽早发现心理疾病患者,并提供心理和医学的干预。
3.三级预防;防止住院病人的心理异常转为慢性,使他们尽快回到社会生活中去。
六、学校组织体系的三级预防
1.第一级;心理咨询中心专兼职老师,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第二级;学生辅导员与班主任
3.第三级;心理社团学生和社会工作者或心理系学生;
七、心理教育的三级预防
1.初级预防对象;是针对一般学生和适应困难学生进行一般辅导
2.二级预防对象;针对濒临偏差行为边缘的学生进行较为专业的辅导咨询
3.三级预防对象;针对偏差行为和严重品行困难学生进行专业的矫正咨询和身心康复
八、学校三级预防网络的构建与实施
1.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要明确自己的重要职责,建立自己的教育行政体系。
2.其次指导中心要和校内其他部门有效协调,明确分工。
3.最后除了充分发挥校内功能外,校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社会支持的重要一环。
九、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工作中的“三早”原则
1.早进行
2.早准备
3.早干预
十、心理健康教育的档案建立
一、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立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动态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教育性原则
6.保密性原则
7.经济性原则
二、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价值
1.可以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宏观的决策依据
2.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
3.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水平
5.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态的监测手段。
三、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中资料的种类
1.团体资料和个人资料
2.专项资料和综合资料
3.量化资料和非量化资料
四、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的搜集方法
1.观察法
2.访谈法
3.问卷法
4.作品分析法
5.心理测验法
五、观察法的特点是什么?
1.优点;
(1)观察者可以准确地了解到事实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获得真实而详细的资料。
(2)观察法是在自然的、不加控制的条件下进行,而且很多情况下被观察的对象往往不知道,可以观察学生真实的、典型的和一般的心理与行为表现,避免学生的自我掩饰倾向。
(3)观察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观察是要根据实际需要,为解决一定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获得第一手经验事实材料。
2.局限性
(1)人的感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观察到的东西往往具有表面性和偶然性。
(2)可能是晕轮效应、趋中效应等反应倾向,从而严重影响观察的准确性。
(3)有时人会以假象来掩盖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内心情感不易被人清楚地观察到,因此完全由观察者得来的心理真实,其效果是有限的。
(4)对学生进行大面积系统的行为观察,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较高。
六、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程序
1.统计及结果解释
2.提出教育对策与建议
3.撰写测评报告
4.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七、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使用的原则
1.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使用应严格控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手中,使用应遵循保密性原则,要研究并确定档案保密类别和保密等级。
2.只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才有权建立和处理,如一定要知道学生个案内容,专业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个案重新加工、重新编制。
3.专业教师使用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时一定要慎重,解释档案要科学严谨,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八、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使用的方式
1.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资料来源主要有测验资料和非测验资料
2.对资料的处理方式有机械的和非机械的两种方式。
九、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使用的策略
1.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反映出的学生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分班、分组、选拔学生干部,制定教学计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教育效益。
2.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中提出的教育培养建议,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3.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十、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有效管理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室
2.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管理制度
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
十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
一、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模式
1.教研组模式
2.教科室模式
3.德育管理模式
4.班主任工作模式
5.独立模式
6.全面渗透模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室的设置
1.环境设置应选择明亮、舒适、安静、隔音和稍具隐蔽性的地方。
2.设备的购置要试学校的经济状况和教育室的面积大小,不过一般最基本的设备是应具有的。
3.布局整齐、协调
4.开放时间可试人员数量和经费情况实行定期和不定期开放,全天开放和择时开放。
三、心理健康教育室的管理
1.心理健康教育室的投入与经费
2.心理健康教育室的收费;对学生是免费的;家长、一般社会其他人员,收取一定的费用。收费的原因;
(1)增加机构的经费收入
(2)收取一定的费用有助于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
四、心理健康教育室的组成与职能
1.心理咨询室;接待咨询
2.心理测量室;提供各种心理测量
3.心理阅览室;提供心理资料的阅读
4.心理松弛室;心理放松和调整训练;
5.心理活动室;小组咨询与辅导而设置的心理活动场所
五、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诊断功能
3.激励功能
4.改进功能
5.研究功能
6.管理功能
六、心理健康教育绩效的评估原则
1.客观性原则;在进行评估时,必须设定客观的标准和明确的步骤;
2.可行性原则;评估要与当时当地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应便于人们掌握,有实行的可能;
3.全面原则;评估必须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出发,全面考察和看待问题。
4.发展性原则;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充分注意被评对象的发展变化,对被评者有计划地进行综合评估。
七、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过程
1.建立评估组织
2.确定评估目标
3.设计评估指标体系
4.搜集评估信息
5.整理评估信息
6.形成与利用评估结果
八、试述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评估
2.活动场地与设施评估
3.档案材料评估
4.课程评估
5.组织管理评估
十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1.为学校服务;提供指导、咨询服务,促使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为学生服务;最主要职责,包括;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健康评估、心理教育与干预
3.为教师和家长服务;改变或影响心理环境,从而间接帮助学生;培训、咨询、帮助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具有的人格特征
爱心、热情、耐心、宽容、敏锐、乐观、幽默、负责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
1.从广义上来说,专业技能包括;
(1)心理测评的技能
(2)设计并实施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技能
(3)设计并实施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能;
(4)心理治疗与行为矫正的技能。
2.从狭义上说,专业技能指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能。
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作用
1.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以保护,保证其按照规律和要求运作。
2.可以调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的各种意见,消除彼此间的争议。
3.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必要的保护。
4.可以为当事的来访者提供保护自己的法律依据
5.局限性:
(1)历史、时间的局限性
(2)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道德来约束;
(3)会出现道德与法律不和谐或矛盾;
(4)道德不具有预见性
五、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初级阶段,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师资队伍比较薄弱。
2.主要问题表现在;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专业人员质量有待提高。
六、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
1.教育部门心理健康教育的在职培训
2.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培养
3.社会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
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我成长的重要课题
1.澄清个人的生命哲学观
2.探讨对重大生活问题的态度
3.解决个人生活中的“未完成事件”
4.高度的自我觉察能力
5.提升专业伦理水平
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我成长的途径
1.通过培训促进个人成长
2.通过建立归属感促进成长
3.通过研究促进个人成长
4.通过辅导实践自我探索
5.通过成长小组成长
6.督导与继续培训;
7.自己接受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