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0 16:39:31 点击次数:16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乡村振兴故事馆
22 大寨村的故事
三甩掉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大寨在市场搏击中砥砺奋进,开启了二次创业新征程。
老典型面临新挑战,"铁姑娘"再度挂帅出征。郭凤莲原本是“大寨幼儿园”老师,大寨人在一次灾后重建家园中,所表现出的感天动地奋斗精神和英勇无畏的豪气深深感动了她。当年只有16岁的她,热血沸腾投入到艰苦创业的劳动大军中去,当时全村来了23位女青年,这些姑娘们组成了一个突击队, 推举郭凤莲当队长。从此,大寨青年女子突击队, 成了敢接硬任务、敢啃硬骨头、敢与男子比高低的"铁姑娘队"。一时间, 关于大寨“铁姑娘队”的新闻报道, 在省市一级的报纸上、广播里频繁出现, 郭凤莲成为其中最典型、最突出的“铁姑娘”。“铁姑娘队”和“铁姑娘”郭凤莲很快就成了全国青年人学习的榜样。不少地方在学习借鉴中建立起妇女劳动组织, 走上了生产第一线。陈永贵和大队党支部认准了郭凤莲是棵好苗子, 更注重培养她。1966年1月, 大寨党支部吸收郭凤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后来培养推选她为班子成员、党支部书记。 1991年, 46岁的郭凤莲再次回到村里出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她深入到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很快摸清了大寨当时的根本“症结”。于是,她烧的第一把“火”就是解放干部群众的思想,提出:“大寨要发展,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甩掉包袱,甩掉怕左怕右随大流的思想;二是解放思想,承认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大寨起步已晚的现实,更新观念,勇闯市场。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是大寨学全国。”郭凤莲认为,大寨所发生的变化都是艰苦奋斗这面旗帜指引的结果,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都不能丢。针对大寨村民观念滞后的问题,村党支部坚持带领干部群众走出去,南下北上,先后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参观考察,让大家亲身感受到先进地区市场经济的浓厚气息,再塑大寨人艰苦奋斗、永不言败的坚韧意志和精神,重拾村集体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在她耐心开导教育下,大寨的干部群众很快统一了认识,一致主张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大寨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门路。为此,大寨党支部果断地作出了“大开山门,面向全国,内引外联,发展经济”的战略决策。按照这一思路,从1992年开始,大寨奋力追赶改革开放大潮,年年有新招,年年上新台阶。
大办村级集体经济,走上工业强村之路。大寨人在郭凤莲的带领下,发挥大寨精神力量的传承、较高的知名度、以及当地矿产资源丰富和交通便捷等优势,大开山门,引资金,引人才,引项目,先后与中外客商合办了多家乡镇企业:1992年,与江苏省江阴市毛纺厂合作办起了羊毛衫厂;同年,又与太原衬衫厂合资兴办了衬衫厂;1993年,与香港中策投资公司共同投资创办了大寨中策水泥有限公司;1996年,兴建了省级大寨森林公园;1997年,与内蒙古宁城老窑集团联合组建了大寨酒业有限公司;2018年又与广药集团旗下的王老吉大健康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开发核桃露饮料深加工项目。此外,还成立了农牧公司、旅游公司、煤炭发运站等,以“大寨”命名的酒、醋、面粉、杂粮、核桃露等产品纷纷上市。短短10年间,大寨共引进资金4200多万元,引进各类人才近百名,一个贸工农一体、产供销配套的产业化链条已初步形成。1997年,大寨全村总产值达5000万元,2002达到1亿元,2008年达到3亿元,2010年突破10亿元大关。郭凤莲说:“那个时期,大寨村是纳税大户,最高达到过3700万元。”集体经济的迅速发展,让大寨积累了足够的经济实力,推动了新村建设和村里的公益事业发展。目前,大寨所有村民已全部住进了由村集体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的别墅和居民楼,村里的水、电、气、路、通讯、网路等配套公共设施,以及幼儿园、中小学和村民休闲广场,全部由村集体投资建设,村民住宅由村集体给予补助。随着大寨集体经济的长足发展,村民的社会福利也不断改善和提高,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全部免费。还每年为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给年满60岁的村民发放养老金,村民全部实现合作医疗,同时实行大病补助,真正实现了“住楼房、开小车、分股份;少有教、老有靠、病有报”的小康生活。三十年的辛勤耕耘、奋力拼搏,使大寨的各项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了昔阳县纳税第—村、名震太行的度假村、富裕村。
全力推动三产融合,实现文农旅协同发展。在大力发展二产的同时,大寨始终把农业当作基础产业来抓。这时期,村里仅有的400多亩耕地,由专门的服务队进行耕收,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在大寨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林牧业等生产实现了半机械化,从而保证了粮食的稳产与高产,林果业、畜牧业也有较快发展,完成了荒山造林1670亩,特色经济林23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4.7%,虎头山披上"绿衣裳",大寨被评为"全国休闲农村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在这基础上,大寨十分重视农旅融合发展,与广州粤旺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高科技农业综合项目,在大寨村种植油牡丹等现代农业作物,打造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生态农业模式。同时,积极探索 “生态筑巢、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发展模式,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推进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了“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动变体验”的华丽转身和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功能相融共生。1995年开始,成立了大寨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全村216户,每户出资2000元入股,每年将大寨旅游收入的30%用于村民分红。筹措投入了大量资金兴建大寨森林公园,公园内周恩来纪念亭、叶帅虎头山题词处、郭沫若墓碑、孙谦纪念碑、陈永贵墓地、贾进才墓地、大寨展览馆、农民文化艺术馆等景点、景区,陆续建成并向游人开放。还相续建成了陈永贵雕像、民族团结林、知青林、军民池、支农池、联建池、团结沟渡槽、大寨文化广场、大寨生态园,开放了周恩来休息厅和住址、陈永贵故居、火车皮式窑洞、大寨新村等旅游景点,使大寨红色旅游品质品牌得到质的提升。同时,积极推进山西美好之家现代农业园续建工程,重点打造古代农耕文化实景展示馆、近现代农业生产生活体验馆、青少年教育科普与亲子娱乐主题馆和餐饮与生态融合的地方园林生态主题餐厅的“三馆一厅”建设。全力推进中国大寨汽车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按照国际赛事标准,重新完善峰豪汽车越野场地,定期举办有高度传播性和影响力的汽车赛事,充分展现“大寨”及周边景区秀美风光。还建设了大寨干部学院,成为山西省委组织部确定的全省党性教育基地。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很快带动了酒店业等相关产业,大寨人办起了宾馆、饭店、旅店、工艺品商店,开发了大寨红色记忆一条街。“我算了算,这28年通过办企业建设大寨,投入差不多有9000多万元,快上亿了,没有这么多投入,大寨建不成现在这样。”农业、旅游业和体育文化业的深度融合,为建设“富裕大寨”奠定了基础,为大寨第三次腾飞提供了保障。如今,行走在大寨街头,看到曾经熟悉的虎头山、狼窝掌、大寨梯田和"农业学大寨等标语,自然唤起无数游客心底深处的红色记忆。再顺着梯田之间的林荫路,攀登上虎头山,放眼四周,昔日的七沟八梁一面坡,已是满目青翠,犹如一座天然“氧吧”,让人在大自然中有着无比的享受。前不久,大寨已开通了高铁,每年有近50万人来大寨参观,旅游总收入7000多万元,占到总收入的将近40%,并带动大寨以及周边村民200多人就业,每户年平均收入达到2万多元,其中大寨村民经营的集饭店、旅店、商店为一体的130多家“农家乐”,户均年收入8至10万元。郭凤莲说:“我感到发展旅游业,不一定全是为了收入。大寨应该是以教育和传承为主题。大寨的门票一直都没有提价,够管理费就行了,老人、孩子、解放军来了全免费。来的人更重要的是了解大寨历史、体味大寨精神。当然,现在通过旅游,带动了村里每一户人家,但是我跟他们讲绝不是为了多挣钱,而是为了把光辉的历史传承给后人。”
把握乡村振兴新机遇,开启三次创业新征程。“我们提出‘三次创业’,就是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把握住乡村振兴这一主旋律谋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能把大寨的历史丢掉,而且要讲科学发展。对社会,对人民有利的咱们就干,有害的就不干。该保护的就保护,该修复的就修复,该新建的就新建。要把大寨的历史保护起来,在新的发展过程中再发展产业,通过产业再带动农村的积极发展。”郭凤莲坦言:“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挣钱没有前些年容易了。”党的十八大后,大寨带头关停了小煤矿。“咱们任何时候都要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关了再清账,赔了的话再发展其他产业偿还国家。水泥厂等企业都关停以后,大寨的总收入大概减少了2/3”。经过多年努力实现恢复性增长后,2018年大寨经济总收入达到4.6亿元。郭凤莲表示,未来大寨将更多地走与其他企业联合发展的道路,朝着建立农产品加工等轻型企业方向转型。“我认为不一定要把企业都建在自己的大门口,可以通过联村、联产业等方式慢慢发展,单独办企业确实比较难,不能光靠自己,胆大也不行。下一步要想办法把大企业请进大寨,让大企业带动村办企业、带动小企业,这是一条长久之路。”目前,大寨再次站在了时代的潮头,认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朝着一条“扮靓虎头山,种好大寨田,擦亮大寨牌,建美大寨村”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奋发图强,继续担当起乡村振兴的领头雁。近年来,大寨大力发展林木业,依托核桃农优产品,做大核桃露产业;引进资金发展生态农业,打造“大寨牌”优质生态农产品;还成立了“五征”农机专业合作社、花木专业合作社,让企业和农民联手合作,让农民入股分红;积极顺应“互联网+”,建设了"智慧大寨"管理系统和“大寨粮仓网”电商平台,将优质肉、放心粮卖到全世界。郭凤莲说,现在大寨要做的事情很多,首先要保护好大寨这个历史文化村庄,申报国家农村遗产的保护项目。其次,继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大寨再富裕一些,力争人均收入突破3.5万元,带领周边村子和企业工人共同走富裕之路。第三,找一个有开拓意识、有文化的人来接班,扶一程后退休。“到那时大寨是满山遍野的果林,我可以在家乡做个守山护林的园丁。”20多岁时,郭凤莲就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参加了四届、五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如今,70多岁的她已经是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26年。她说,因为自己一直在农村,所以只要有场合,她就要为农民讲话。她提的建议都是“三农”方面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每个时代的人做每个时代的事,而只有特别敏锐、特殊毅力和特有情怀的那部分人,才能早早地从时代前进的脚步中,听到脉搏和呼唤,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并坚定地以惊人的胆略和担当,去抢占先机,去引领那个时代。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脚步,大寨,这个太行山脉贫穷落后的小村庄,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领头雁的村党支部一班人,响应党的号召,依靠组织起来,走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谱写了一部战天斗地的英雄战歌,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内涵的大寨精神,不仅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潮中仍然有其现实意义。大寨,作为中国农村一个时代的改革发展先锋,给那个时代深深烙下的红色印记,永远成为中国人抹不去的记忆,也成为中国农村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坐标和里程碑。
——大寨村·完——
下一个讲述小岗村的故事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讲述人:游之
编辑:海迈人力林超群
●南街村:中国“最后的人民公社”和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社区”(下)
●南街村:中国"最后的人民公社"和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社区”(上)
关注了解更多乡村振兴故事!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好文!必须点赞